“毁灭你,与你何干?”——这句出自刘慈欣科幻巨著《三体》的经典台词,生动描绘了人类与三体文明间战争的残酷与无奈。
如今,类似的“降维打击”场景正在视频行业悄然上演。自6月起,从人脸替换到声音模拟,从奇幻特效到高度仿真,Adobe、快手可灵、智谱清影等国内外AI视频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密集发布,对传统视频行业在成本上形成了颠覆性冲击。
相较于过往,这些AI视频产品在效果优化、功能创新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展现出了超乎预期的表现。那么,在这场AI视频领域的“大模型之战”中,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,走在前列呢?
大模型竞赛步入“下半场”:AI视频发展现状如何?
今年2月,备受瞩目的Open AI推出了视频大模型Sora,瞬间引发了市场对AI视频生成领域的广泛关注。然而,时至今日,Sora仍仅对少数体验用户开放,尚未正式上线。
据Open AI官方声明,Sora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,主要原因是“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仍在进行中”。据外媒报道,Open AI正积极与YouTube、好莱坞等相关方接触,以寻求更多支持。Open AI首席技术官米拉・穆拉特透露:“在正式发布前,必须降低Sora的生成成本,因为当前成本过于高昂。”
而今年以来,国内外已有至少10家大型及创新企业发布了AI视频相关的新产品或进行了模型升级,且多数已向全体用户开放。
根据研报数据,2024年6月至10月期间,AI视频行业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变化:
技术层面,视频生成时长显著延长,生产速度大幅提升,视觉效果在分辨率、帧率等方面均有提升,进一步缩小了与Sora的差距。
应用层面,除字节豆包外,其他产品均已面向C端用户开放,部分产品已开始应用于实际创作,且API价格较试验阶段大幅下降。国内公司在用户开放及商业落地方面走在前列,展示了AI视频大模型应用的具体场景与商业可行性。
融资层面,至少5家初创企业获得超亿元融资,累计约12亿元,其中Runway被曝正在洽谈4.5亿美元融资。爱诗科技、生数科技、三呆科技(Sand AI)、Haiper AI等企业均获得机构融资。Pika和HeyGen于6月分别获得8000万美元、6000万美元融资,投后估值均在5亿美元左右。
从这个角度看,正是Open AI因成本考量而留下的“窗口期”,为赛道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抢跑的机会。
AI视频为何如此火爆?
马克思曾言:“资本家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绳子。”同理,在资本市场中,资金总是流向最具潜力的领域。AI视频行业的火爆,源于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制作行业,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。
据东吴证券测算,在中性假设下,中国AI视频生成行业的潜在空间高达3178亿元,其中C端、B端市场空间分别为2673亿元、505亿元。
构建这一千亿级市场的核心支撑在于,现有视频制作企业存在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。这一需求将持续推动AI在视频制作领域的渗透率提升,为相关企业带来营收增长。
在降本方面,以电影为例,东吴证券测算显示,2018年以前,传统方式制作的电影每部成本约2300万元至1.7亿元。而AI的加入,不仅缩短了制作周期,还能在制作、宣发环节替代部分人员,最终将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降低至2.5万元人民币,降本幅度超过95%。
在增效方面,从已发布的产品来看,AI生产视频的技术仍在快速进化。自2023年初视频生成技术问世,到今年2月Sora发布,仅用时一年;今年6月快手可灵发布,三个月内已历经9次迭代,模型的理解能力、生成结果的可控性及良品率均在提升。
今年7月,抖音和快手分别上线的AI微短剧《三星堆:未来启示录》和《山海奇境之劈波斩浪》,率先开启了AI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。
9月,三大传统视频平台“爱优腾”也纷纷发力,加大对AI创作的支持力度。以优酷为例,日前公布了全新短剧分成规则,独家短剧S级单价从6元提升至16元,A级单价从4元提高至8元。数据表现优异的短剧分账收入还可最高上浮至120%。优酷承诺,将70%的收入给予制作方。
从这个角度看,AI视频正经历着与AI大模型类似的迭代过程,自发地向成本更低、应用范围更广、技术能力更高的方向演化。当AI视频工具从“玩具”升级为“生产力工具”时,或将迎来用户规模的“奇点”,从而驱动数据飞轮运转,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。
新一轮“流量争夺战”打响,谁能成为下一个Open AI?
在文字AI时代,美国的Open AI凭借底层算力与算法的技术优势,走在全球AI公司前列,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如今,在视频AI时代,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明显加快了步伐,不愿再次成为“追随者”。
此前,字节将剪映定位为P0级项目,由原CEO张楠带队,寻求在AI辅助创作上的突破。张楠表示:“AI图像生成技术将为内容创作工具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可能性。”快手则将“可灵”定位于战略级项目,由技术大牛万鹏飞带队,项目开启后不足一个月便获得程一笑的支持,在资金、GPU、人才等多方面获得支持。此外,美图公司、万兴科技等公司也纷纷针对AI视频功能进行加码,推出了美图奇想、万兴天幕等多模态AI大模型。
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AI视频项目,不仅是为了获得营收,更重要的是为了争夺流量。毕竟,在AI的加持下,创作门槛将降低,更多用户将从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,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供给,赢得新一轮AI时代下的“流量争夺战”。
与Open AI相比,国内的视频、剪辑厂商天然拥有更多的视频数据积累。据Quest Mobile数据,2024年6月,短视频月活跃用户数达10亿人,单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时长达61小时,远超其他渠道,且高度集中于抖音、快手等头部应用。
这些积累使得中国厂商在AI视频模型训练中,在数据、应用场景及用户规模等方面自带优势。其中,数据是训练高质量模型的关键,场景决定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商业潜力,用户则能为产品提供反馈,帮助其更快迭代。
正是凭借这三大要素的领先,抖音和快手如今已反超Open AI,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消费市场率先开启了AI视频的普惠时代。美图和万兴也正在AI视频剪辑领域加速追赶Adobe。
从这个角度看,在AI视频时代,想要成为行业引领者,既要有深度的视频数据积累,又要拥有过硬的AI模型训练能力,还要能经受住用户应用场景的检验。在这场由AI引发的“视频产业革命”中,中国的视频巨头或将夺得引领者的角色。
AI视频领域,即将迎来一场颠覆性变革!
发布时间:2025-10-08 10:08:01
“毁灭你,与你何干?”——这句出自刘慈欣科幻巨著《三体》的经典台词,生动描绘了人类与三体文明间战争的残酷与无奈。 如今,类似的“降维打击”场景正在视频行业悄然上演。自6月起,从人脸替换到声音模拟,从奇幻特效到高度仿真,Adobe、快手可灵、智谱清影等国内外AI视频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密集发布,对传统视频行业在成本上形成了颠覆性冲击。 相较于过往,这些AI视频产品在效果优化、功能创新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展现出了超乎预期的表现。那么,在这场AI视频领域的“大模型之战”中,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,走在前列呢? 大模型竞赛步入“下半场”:AI视频发展现状如何? 今年2月,备受瞩目的Open AI推出了视频大模型Sora,瞬间引发了市场对AI视频生成领域的广泛关注。然而,时至今日,Sora仍仅对少数体验用户开放,尚未正式上线。 据Open AI官方声明,Sora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,主要原因是“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仍在进行中”。据外媒报道,Open AI正积极与YouTube、好莱坞等相关方接触,以寻求更多支持。Open AI首席技术官米拉・穆拉特透露:“在正式发布前,必须降低Sora的生成成本,因为当前成本过于高昂。” 而今年以来,国内外已有至少10家大型及创新企业发布了AI视频相关的新产品或进行了模型升级,且多数已向全体用户开放。 根据研报数据,2024年6月至10月期间,AI视频行业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变化: 技术层面,视频生成时长显著延长,生产速度大幅提升,视觉效果在分辨率、帧率等方面均有提升,进一步缩小了与Sora的差距。 应用层面,除字节豆包外,其他产品均已面向C端用户开放,部分产品已开始应用于实际创作,且API价格较试验阶段大幅下降。国内公司在用户开放及商业落地方面走在前列,展示了AI视频大模型应用的具体场景与商业可行性。 融资层面,至少5家初创企业获得超亿元融资,累计约12亿元,其中Runway被曝正在洽谈4.5亿美元融资。爱诗科技、生数科技、三呆科技(Sand AI)、Haiper AI等企业均获得机构融资。Pika和HeyGen于6月分别获得8000万美元、6000万美元融资,投后估值均在5亿美元左右。 从这个角度看,正是Open AI因成本考量而留下的“窗口期”,为赛道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抢跑的机会。 AI视频为何如此火爆? 马克思曾言:“资本家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绳子。”同理,在资本市场中,资金总是流向最具潜力的领域。AI视频行业的火爆,源于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制作行业,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。 据东吴证券测算,在中性假设下,中国AI视频生成行业的潜在空间高达3178亿元,其中C端、B端市场空间分别为2673亿元、505亿元。 构建这一千亿级市场的核心支撑在于,现有视频制作企业存在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。这一需求将持续推动AI在视频制作领域的渗透率提升,为相关企业带来营收增长。 在降本方面,以电影为例,东吴证券测算显示,2018年以前,传统方式制作的电影每部成本约2300万元至1.7亿元。而AI的加入,不仅缩短了制作周期,还能在制作、宣发环节替代部分人员,最终将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降低至2.5万元人民币,降本幅度超过95%。 在增效方面,从已发布的产品来看,AI生产视频的技术仍在快速进化。自2023年初视频生成技术问世,到今年2月Sora发布,仅用时一年;今年6月快手可灵发布,三个月内已历经9次迭代,模型的理解能力、生成结果的可控性及良品率均在提升。 今年7月,抖音和快手分别上线的AI微短剧《三星堆:未来启示录》和《山海奇境之劈波斩浪》,率先开启了AI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。 9月,三大传统视频平台“爱优腾”也纷纷发力,加大对AI创作的支持力度。以优酷为例,日前公布了全新短剧分成规则,独家短剧S级单价从6元提升至16元,A级单价从4元提高至8元。数据表现优异的短剧分账收入还可最高上浮至120%。优酷承诺,将70%的收入给予制作方。 从这个角度看,AI视频正经历着与AI大模型类似的迭代过程,自发地向成本更低、应用范围更广、技术能力更高的方向演化。当AI视频工具从“玩具”升级为“生产力工具”时,或将迎来用户规模的“奇点”,从而驱动数据飞轮运转,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。 新一轮“流量争夺战”打响,谁能成为下一个Open AI? 在文字AI时代,美国的Open AI凭借底层算力与算法的技术优势,走在全球AI公司前列,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如今,在视频AI时代,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明显加快了步伐,不愿再次成为“追随者”。 此前,字节将剪映定位为P0级项目,由原CEO张楠带队,寻求在AI辅助创作上的突破。张楠表示:“AI图像生成技术将为内容创作工具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可能性。”快手则将“可灵”定位于战略级项目,由技术大牛万鹏飞带队,项目开启后不足一个月便获得程一笑的支持,在资金、GPU、人才等多方面获得支持。此外,美图公司、万兴科技等公司也纷纷针对AI视频功能进行加码,推出了美图奇想、万兴天幕等多模态AI大模型。 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AI视频项目,不仅是为了获得营收,更重要的是为了争夺流量。毕竟,在AI的加持下,创作门槛将降低,更多用户将从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,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供给,赢得新一轮AI时代下的“流量争夺战”。 与Open AI相比,国内的视频、剪辑厂商天然拥有更多的视频数据积累。据Quest Mobile数据,2024年6月,短视频月活跃用户数达10亿人,单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时长达61小时,远超其他渠道,且高度集中于抖音、快手等头部应用。 这些积累使得中国厂商在AI视频模型训练中,在数据、应用场景及用户规模等方面自带优势。其中,数据是训练高质量模型的关键,场景决定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商业潜力,用户则能为产品提供反馈,帮助其更快迭代。 正是凭借这三大要素的领先,抖音和快手如今已反超Open AI,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消费市场率先开启了AI视频的普惠时代。美图和万兴也正在AI视频剪辑领域加速追赶Adobe。 从这个角度看,在AI视频时代,想要成为行业引领者,既要有深度的视频数据积累,又要拥有过硬的AI模型训练能力,还要能经受住用户应用场景的检验。在这场由AI引发的“视频产业革命”中,中国的视频巨头或将夺得引领者的角色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