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I视频生成领域,法律规制需从明确版权归属、打击恶意使用、规范平台责任、建立技术防御体系及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准则五个方面入手,以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。具体如下:

一、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
- 司法实践探索:通过典型案例确立版权保护标准。例如,北京互联网法院在"AI文生图"案中首次肯定AI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,为行业提供法律指引。
- 国际经验借鉴:对比中美司法实践差异,美国版权局明确"仅依靠简单提示词无法认定人类对AI生成内容的版权",而中国法院通过武汉东湖法院案例确立"精细化调控"可获版权保护的规则,为全球立法提供参考。
二、打击AI生成内容的恶意使用
- 刑事犯罪规制:针对利用AI生成内容实施诈骗、传播虚假信息、侵害人格权等行为,制定专门罪名和量刑标准。例如,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他人形象进行诈骗的,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- 民事责任追究:明确AI生成内容侵权时的责任主体和赔偿标准。当AI生成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、肖像权等人格权时,应由使用者承担主要赔偿责任,平台未尽审核义务的需承担连带责任。
三、规范AI视频生成平台的责任
- 内容审核义务:要求平台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,对上传的视频进行实时检测,防止虚假信息、侵权内容传播。例如,抖音等平台已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,协助创作者添加提示标识。
- 数据安全保护:平台需对用户上传的训练数据进行严格管理,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。同时,应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,对敏感数据采取加密存储和传输措施。
四、建立AI生成内容的技术防御体系
- 显式与隐式标识:强制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(如文字说明、语音提示)和隐式标识(如元数据嵌入),确保用户与监管方能够清晰识别内容的AI属性。例如,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要求AI生成的视频在适当位置添加显著提示标识,并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唯一识别编码。
- 检测技术研发: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发AI生成内容检测技术,提高虚假信息的识别准确率。例如,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开发的Deepfake Guard平台可实时检测通信中的深度伪造内容,准确性超98%。
五、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准则
- 立法完善:加快制定专门针对AI生成内容的法律法规,明确版权归属、责任划分、监管措施等核心问题。例如,我国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已构建"事前备案+事中审计+事后追责"的监管链条,为行业合规提供法律框架。
- 伦理准则制定:推动行业组织制定AI生成内容的伦理准则,引导企业和技术开发者遵循道德原则。例如,路透社规定AI不得用于制造煽动性标题或篡改新闻图片核心要素,为媒体行业树立伦理标杆。